入东阳峡与李明府舟前后不相及

东岩初解缆,南浦遂离群。出没同洲岛,沿洄异渚濆。
风烟犹可望,歌笑浩难闻。路转青山合,峰回白日曛。
奔涛上漫漫,积水下沄沄.倏忽犹疑及,差池复两分。
离离间远树,蔼蔼没遥氛。地上巴陵道,星连牛斗文。
孤狖啼寒月,哀鸿叫断云。仙舟不可见,摇思坐氛氲。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穿越东阳峡时与友人失散的场景,通过自然景观的壮美与孤独感的交织,传递出旅途中的怅惘之情。

开篇直接交代事件:清晨从东岩出发,很快在南浦与友人的船只走散。"出没同洲岛"四句用对比手法,明明大家在同一片水域,却因河道曲折而彼此看不见。虽然还能望见远处的风烟,但再也听不到友人的欢歌笑语——这种"看得见却够不着"的描写特别能引发共鸣。

中间八句像一组移动的电影镜头:青山合拢挡住去路,夕阳在峰峦间闪烁,波涛奔涌,水流回旋。刚刚以为要追上友船,转眼又失之交臂。远处树木渐渐模糊,暮霭吞没了天边的船影。这些画面既有三峡特有的险峻风光,又暗含人生中那些"差一点就能抓住"的遗憾。

最后六句转向夜景:地面是通往巴陵的古道,夜空是璀璨的星河。月光下猿猴哀鸣,断云间孤雁悲啼,而友人的船早已消失不见。诗人独坐船头,任由思绪如江雾般弥漫。这个结尾妙在将地理景观(巴陵道)、天文现象(牛斗星)与动物意象(猿、雁)融合,把孤独感升华成一种天地苍茫的宇宙意识。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的体验,就像现代人看着手机地图上好友的定位图标,明明显示很近,却因山重水复无法相聚。诗人用行走的船只为视角,让读者跟着他一起经历期待、错觉、失落到最后怅然的过程,这种情感脉络在今天依然能引发强烈共情。

陈子昂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陈子昂与司马承祯、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