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震撼人心的龙卷风(古人称为“龙挂”)景象,以及农民面对自然灾害的复杂心情。全诗用夸张的视觉和听觉描写,展现了自然力量的狂暴与人类的渺小。
开头两句用“万声齐呼”和“两龙挂”的强烈对比,瞬间把读者拉入雷暴现场:人们惊恐的呼喊声中,两条巨龙般的旋风从东边天空垂落。接着用“百川倒流”“千辆雷车”的比喻,形容狂风暴雨的磅礴气势——仿佛所有河流都被掀翻,天上雷声像无数战车碾过。
中间四句转向农民的反应:他们疲惫地跪地祈祷,既害怕庄稼歉收,又期待雨水带来丰收,心情矛盾。最震撼的是“老龙甲坼血流莽”这句,把龙卷风想象成受伤的老龙,鳞甲破裂后血染荒野,暗示暴雨虽大却分布不均——某些地方洪水泛滥,但干旱区域(“旱弥广”)依然缺水。
最后两句用典故深化主题:古人会通过暴晒残疾人(暴尪)或囚禁旱魃(传说中引起干旱的鬼怪)来求雨,但诗人说这些“精诚”祭祀在烈日(“赫赫炎曦”)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结尾“一轮榜”这个比喻尤其精妙,把太阳比作悬在空中的炽热公告牌,宣告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力。
全诗最动人的是对矛盾心理的刻画:农民既依赖自然又畏惧自然,暴风雨既带来希望又造成灾难。诗人用神话般的笔法,把自然灾害写成天龙受伤的悲壮场景,让读者感受到人与自然关系中永恒的挣扎与敬畏。
米芾
米芾(1051-1107),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祖籍太原,迁居襄阳。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书画自成一家。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平淡天真。善诗,工书法,精鉴别。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宋四家之一。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