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叟居

天作冯叟居,山僧尚嫌僻。开门因两树,结宇倚翠壁。
溪南有微径,时遇采芝客。往往白云生,对面千里隔。
机忘若僮仆,常与猿鸟剧。晒药上小峰,庭深无日色。
自忘归乡里,不见新旧戚。累累子孙墓,秋风吹古柏。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冯叟居》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山中隐居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宁静生活。

诗的开头提到“天作冯叟居,山僧尚嫌僻”,意思是冯叟的居所仿佛是自然形成的,连山中的僧人都觉得这里太过偏僻。接着,“开门因两树,结宇倚翠壁”描绘了冯叟的住所:门前有两棵树,房屋依傍着青翠的山壁而建,显得自然而朴素。

“溪南有微径,时遇采芝客”说的是在溪水南边有一条小路,偶尔会遇到采药的人。而“往往白云生,对面千里隔”则形象地表现了山中的云雾缭绕,仿佛对面的人即使近在咫尺,也像是隔着千里之遥。

接下来的几句,“机忘若僮仆,常与猿鸟剧。晒药上小峰,庭深无日色”,描述了冯叟的生活状态:他忘记了世俗的纷扰,像仆人一样简朴,常常与山中的猿猴和鸟儿为伴。他在小山峰上晒药,庭院深幽,阳光难以照射进来,给人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

“自忘归乡里,不见新旧戚”表明冯叟已经忘记了回到故乡的念头,也不再与亲戚们来往。最后一句“累累子孙墓,秋风吹古柏”则描绘了冯叟家族墓地的景象:墓冢累累,秋风吹过古老的柏树,给人一种沧桑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位隐士在山中的宁静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孤独和生命的深刻感悟。诗中充满了对隐逸生活的赞美,同时也透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淡淡哀愁。

刘驾

刘驾,唐(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司南,江东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与曹邺友善,俱工古风。邺先及第,不忍先归,待于长安。辛文房称其“诗多比兴含蓄,体无定规,兴尽即止,为时所宗。”(《唐才子传》卷七)其诗较有社会内容,如《反贾客乐》反映农民疾苦,《有感》抨击边将腐化,《弃妇》表现对被遗弃妇女的同情,都是晚唐较好的作品。《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有诗集一卷,《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十八首,编为一卷。事迹见其《唐乐府十首序)) 、《唐摭言》卷四、《唐才子传》卷七。《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十八首,编为一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