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谷山
四书日行天,万古仰馀光。
读之十五载,稍稍知惭惶。
不辞千里远,意升文公堂。
多谢退斋翁,为予指迷方。
初来心犹疑,久之念俱忘。
齿齿南涧石,庐峰正斜阳。
云叶弄晴影,瑶花吹古香。
失笑丹崖上,振衣岩溜傍。
须臾林景开,仰见天苍苍。
晦庵数弓屋,破碎云中央。
土花照人碧,腐瓦如鸳鸯。
下有神仙宅,金碧相焜煌。
玉狗守洞口,白蟆绕丹房。
上有赫曦台,冥邈超八荒。
君山粒米小,沧海寸线长。
乃知子朱子,胸次不可量。
道高古无上,聊托千仞冈。
斯人今已去,馀迹欣未忘。
悠哉一长啸,宇宙空茫茫。
读之十五载,稍稍知惭惶。
不辞千里远,意升文公堂。
多谢退斋翁,为予指迷方。
初来心犹疑,久之念俱忘。
齿齿南涧石,庐峰正斜阳。
云叶弄晴影,瑶花吹古香。
失笑丹崖上,振衣岩溜傍。
须臾林景开,仰见天苍苍。
晦庵数弓屋,破碎云中央。
土花照人碧,腐瓦如鸳鸯。
下有神仙宅,金碧相焜煌。
玉狗守洞口,白蟆绕丹房。
上有赫曦台,冥邈超八荒。
君山粒米小,沧海寸线长。
乃知子朱子,胸次不可量。
道高古无上,聊托千仞冈。
斯人今已去,馀迹欣未忘。
悠哉一长啸,宇宙空茫茫。
现代解析
这首诗《云谷山》描绘了作者对朱熹(号晦庵,又称文公)的敬仰之情,以及探访朱熹故居云谷山时的所见所感。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自然景物与人文遗迹的交融,展现了朱熹思想的崇高和作者内心的感悟。
诗的开头,作者表达了对朱熹著作的长期研读和敬仰,虽然读了十五年,仍感到自己的不足,于是不辞千里来到朱熹的故居,寻求精神指引。这里,“退斋翁”可能指指引他的人,帮助他解开疑惑。
中间部分,作者细腻地描绘了云谷山的景色:南涧的石头、庐山的斜阳、晴空下的云影、风中飘香的花草。这些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圣的氛围,让作者逐渐放下心中的疑虑,沉浸在这片天地中。他站在丹崖上大笑,在岩石旁整理衣衫,感受到心灵的豁然开朗。
随后,作者写到朱熹的故居:简陋的房屋、斑驳的瓦片,与传说中的“神仙宅”形成对比。这里用“玉狗”“白蟆”等意象,暗示朱熹思想的超凡脱俗。而“赫曦台”则象征朱熹的思想境界高远,超越时空。作者通过“君山粒米小,沧海寸线长”的比喻,感慨朱熹的胸怀广阔,自己难以企及。
最后,作者感叹朱熹虽已逝去,但他的精神遗迹依然令人振奋。面对浩瀚宇宙,作者发出一声长啸,既是对先贤的追思,也是对人生与真理的思考。整首诗通过访古、写景、抒怀,表达了作者对朱熹的崇敬和对人生境界的向往,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