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都峤岩

往年耽玩诸仙箓,知有洞天三十六。
蠲心涤念断盐醯,愿蹑仙踪寻壑谷。
自裂玄襟投世网,纷吾淟涊随标榜。
钩帘秋月映珊瑚,掷笔春雷驱魍魉。
酒阑击节忽悲歌,旧癖难将药石磨。
白沙已试勾漏火,纡辔仍从都峤过。
都峤云深山鬼恶,探幽不复然疑作。
僧嘘茶鼎石床温,鸟啄松阴藤子落。
艳艳桃花夹岸开,煖风点染无氛埃。
心知不是桃源路,那得神仙接引来。
桃源路迷终荒忽,亦笑渔翁无长物。
何如此境真绝奇,白石粼粼山曲𡶒。
古檀一炷清客心,峭壁千寻擎佛骨。
前旌已抗马首东,一望孤撑犹突兀,千峰万壑嗟芜没。

现代解析

这首诗《游都峤岩》描绘了诗人探访道教名山都峤岩的所见所感,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和内心独白,展现了对仙境的向往与现实的清醒认知。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求仙之志与现实困境
开篇写诗人早年沉迷道教典籍,知道有"三十六洞天"的仙境传说,于是决心戒除俗念("断盐醯"指清淡修行),踏上寻仙之路。但现实却像"自裂玄襟投世网"——道袍被世俗之网缠住,只能随波逐流。这里用"钩帘秋月""掷笔春雷"等意象,暗示他一边向往超脱,一边仍在与世俗魍魉(比喻纷扰)抗争。

2. 山水奇景与清醒认知
描写都峤岩的具体景象:云雾深山、僧侣煮茶、鸟啄松果、桃花夹岸,风景绝美如世外桃源。但诗人清醒地说"心知不是桃源路"——这里没有神仙接引,暗喻求仙虚妄。他调侃"笑渔翁无长物",借用《桃花源记》典故,指出传说中的仙境终归渺茫。

3. 佛道交融的顿悟
最后聚焦山中实景:粼粼白石、千年古檀、千仞峭壁上的佛骨(可能指佛像),这些具体景物让他心境清明。结尾"千峰万壑嗟芜没"的感叹,既是对自然壮阔的震撼,也暗含对求仙执念的释然——真正的超脱不在虚幻仙境,而在山水本身的奇绝中。

诗歌魅力在于:
- 用"桃花""松阴"等明丽意象与"山鬼恶""魍魉"等阴郁形象交织,展现寻仙路上的矛盾心理
- 通过"笑渔翁""不是桃源路"等清醒认知,传递出对宗教幻想的理性反思
- 结尾佛寺场景的突然出现,暗示从道教求仙到佛教禅悟的思想转变
- 语言上"白沙勾漏火""纡辔都峤过"等句兼具道教典故与生活实感,神秘却不晦涩

全诗像一场心灵的探险,最终在真实的山水中找到了比虚幻仙境更珍贵的感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