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凉幽静的岩洞,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造化的赞叹和避暑时的闲适心情。
前两句"巍然造化功,斡擘成岩豅"用夸张的手法说:大自然像一位能工巧匠,用神奇的力量劈开山石,造出这个雄伟的岩洞。这里把自然力量人格化,让读者感受到岩洞形成的震撼。
中间四句是具体的感官描写:洞顶滴落的清泉、深处吹来的凉风,都是夏日里最让人舒服的触觉体验。"畏暑"二字点明季节,而"清泠"则与酷热形成鲜明对比,让人读着都能感受到那份凉意。
最后两句"缅怀二老调,逸思更无穷"突然转入回忆和思考。这里的"二老"可能指古代隐士或前贤,作者在清凉中想起他们超脱的生活态度,自己的思绪也跟着飘远。这种从实景到虚想的转折,给诗歌增添了深度。
全诗最妙的是把身体感受(凉快)和精神享受(怀古)自然结合,就像我们夏天在空调房里不仅身体舒服,心情也会变得宁静悠远一样。语言虽然简单,但写出了人人都能体会的夏日纳凉之乐,以及由此引发的遐想。
包伯驺
包伯驺,泾县(今属安徽)人。第进士,未仕。孝宗淳熙十年(一一八三)曾刻己诗于岩砻洞。事见清嘉庆《泾县志》卷一二、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