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曹明府学参陈给谏吾德游厓分韵得山字
梦寐三十载,仿佛两厓间。
浴日惊鲸波,柱天思鳌山。
非高亦非深,所忆殊跻攀。
嗟予昔胡尔,正气薄区寰。
形胜存诸夏,忠节垂大闲。
世宁无板荡,而独忍间关。
三公耻周粟,十万沈殷顽。
向无厓海死,孰令夷腥还。
断霞荒松枯,轻风吊泪潸。
归航咽箫鼓,初月灿丝纶。
英英烈丈夫,磊磊济时艰。
临流倚长歌,盘器与犯颜。
元阁坐王孙,金笼惭素鹇。
浴日惊鲸波,柱天思鳌山。
非高亦非深,所忆殊跻攀。
嗟予昔胡尔,正气薄区寰。
形胜存诸夏,忠节垂大闲。
世宁无板荡,而独忍间关。
三公耻周粟,十万沈殷顽。
向无厓海死,孰令夷腥还。
断霞荒松枯,轻风吊泪潸。
归航咽箫鼓,初月灿丝纶。
英英烈丈夫,磊磊济时艰。
临流倚长歌,盘器与犯颜。
元阁坐王孙,金笼惭素鹇。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借游览厓山(南宋末年的抗元战场)抒发怀古之情的作品,核心是通过历史场景的追忆,歌颂民族气节,表达对忠烈精神的敬仰。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前六句)
诗人用"梦寐三十载"开篇,说自己三十年来一直梦见厓山战场。用"浴日惊鲸波"形容海上壮阔景象,"柱天思鳌山"把山比作撑天的巨鳌,展现厓山地势险要。后两句说这里并非特别高深,但值得铭记,因为承载着民族记忆。
2. 历史回溯与精神礼赞(中间十二句)
诗人转入对南宋抗元历史的追忆:"正气薄区寰"指文天祥等人的浩然正气;"三公耻周粟"用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典故,比喻南宋大臣拒绝降元;"十万沈殷顽"指陆秀夫背幼帝投海的悲壮场面。最精彩的是"向无厓海死,孰令夷腥还"——如果没有厓山将士的牺牲,怎能击退外族侵略?这是全诗的精神内核。
3. 现实观照与情感升华(最后六句)
诗人回到眼前景象:断霞、荒松、轻风等萧瑟景物引发哀思。"归航咽箫鼓"写返程时的悲凉氛围,而"英英烈丈夫"再次点题,赞美英雄们"犯颜直谏"的勇气。结尾用"金笼惭素鹇"的对比,暗示苟活者不如殉国者崇高。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历史场景生动再现
- 通过"浴日""柱天"等壮阔意象,烘托英雄气概
- 善用对比(如"元阁王孙"与"金笼素鹇"),突出精神价值
- 语言既有力度("正气薄区寰")又含深情("轻风吊泪潸")
诗人通过凭吊古战场,其实是在追问:在民族危亡之际,人应当如何坚守气节?这种对忠义精神的呼唤,正是穿越时空打动读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