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杭州经历李全初代归

东家老人语且悲,衰年却忆垂髫时。
王师百万若过客,青盖夜出民不知。
巷南巷北痴儿女,把臂牵衣学番语。
高楼急管酒旗风,小院新声杏花雨。
比来官长能相怜,民间蛱蝶飞青钱。
黄金白璧(一作毡)默西(一作大宛)马,明珠紫贝输南(一作西洋)船。
繁华消歇如翻掌,宫中赋敛年年长。
里巷萧条去(一作竟)不归,华屋(一作花户)重门结蛛网。
语中(一作终)呜咽不欲(一作堪)闻,道傍狼(一作饿)虎方纷纭。
麒麟凤凰那复得,使我益重髯参军。
参军在官近(一作仅)一考,素发萧萧坐成老。
上官掣肘下吏骂,赖有闾阎独称好。
杭州公事天下繁,大才处(一作取)决无留难。
参军累官日益贵,何术可使斯民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杭州从繁华到衰败的变迁,通过一位老人(李全初)的视角,展现了战乱、经济崩溃和官僚腐败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全诗可分为四部分:

1. 回忆往昔繁华(开头到“小院新声杏花雨”)
- 老人回忆年轻时杭州的盛况:王师(军队)经过都像过客一样不扰民,百姓安居乐业,孩子们甚至学着说外族语言玩耍。
- 街巷热闹,酒旗飘扬,杏花雨中传来新谱的乐曲,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2. 揭露衰败原因(“比来官长能相怜”到“华屋重门结蛛网”)
- 表面上官府假装体恤百姓,实则横征暴敛:用“蛱蝶飞青钱”比喻苛捐杂税像蝴蝶一样多。
- 官员们贪腐成风:西域的宝马、南海的珍宝都被搜刮来满足私欲。
- 结果导致经济崩溃:繁华像翻手掌一样快速消失,百姓逃亡,豪宅荒废结满蛛网。

3. 痛陈社会黑暗(“语中呜咽不欲闻”到“使我益重髯参军”)
- 民间饿殍遍野如“道旁饿虎”,与开头孩子们学外语的温馨形成残酷对比。
- 用“麒麟凤凰”比喻贤能人才早已绝迹,反衬出参军(李全初)这样的好官难得。

4. 赞颂清官李全初(最后八句)
- 描写李全初在官场受排挤:上司刁难、下属辱骂,却仍坚持为民办事。
- 称赞他处理繁重公务游刃有余,但更深层的忧虑是:即便清廉如他,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

诗歌魅力在于:
- 用强烈对比制造冲击力:昔日的杏花春雨与如今的饿虎横行,凸显战乱之痛。
- 比喻生动形象:如“蛱蝶飞青钱”写赋税之重,“翻掌”喻繁华易逝。
- 反映现实深刻:不仅批判贪官,更指出体制性腐败让清官也难有作为,结尾“何术可使斯民安”的质问振聋发聩。

全诗通过个人命运折射时代悲剧,既有对百姓的深切同情,也饱含对治国之道的思考,今天读来仍具警示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