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傍晚的江边景象,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比喻,传递出时光流逝、人生漂泊的感慨。
前两句"城头落暮晖,城外捣秋衣"勾勒出黄昏时分的城市剪影:夕阳西下,城墙染上金色余晖,城外传来妇女捣洗秋衣的声响。这里用声音和光影的结合,营造出宁静又略带寂寥的秋日氛围。
中间四句用鲜明意象展现江边美景:江水映着青云仿佛能舀取,芦花如白雪纷飞。这里"青云挹"的比喻新颖独特,"白雪飞"的联想生动传神,共同构成一幅动静相宜的秋景图。随后笔锋一转,提到南方的王朝气象和东方的海风,暗示着广阔天地间的不同景象。
最后两句借"商歌客"(可能指流浪的商人或歌者)之口,发出"年年何处归"的叩问。这个开放式结尾,让读者自然联想到人生如飘萍的普遍境遇,使整首诗从写景升华到对人生归宿的思考。
全诗以景起兴,由实入虚,语言清新自然却意蕴深远。诗人通过秋日暮色的细腻描绘,最终引发出对人生漂泊、归宿何在的永恒追问,让寻常景物承载了深沉的人生感悟。
储光羲
储光羲(约706—763)唐代官员,润州延陵人,祖籍兖州。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开元十四年(726年)举进士,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宣、下邽等地县尉。因仕途失意,遂隐居终南山。后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长安,被俘,迫受伪职。乱平,自归朝廷请罪,被系下狱,有《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诗,后贬谪岭南。江南储氏多为光羲公后裔,尊称为“江南储氏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