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雨打竹的夜晚,通过竹子的意象传递出深沉的愁绪。
前两句"一夜竹窗雨,秋声入梦闻"勾勒出一个失眠的秋夜:整夜听着雨打竹窗的声音,连梦里都萦绕着萧瑟的秋声。这里的"竹窗雨"既是实景,又暗示着愁绪如雨般绵密;"入梦"二字更显出愁思之深,连睡眠都无法逃避。
后两句"都将枝上泪,洒遍九疑云"将竹叶上的雨滴比作眼泪,想象这些"泪珠"随风飘洒,染湿了远方的九疑山(传说中舜帝葬地,常象征哀思)。这里用夸张的手法,把个人愁绪放大到天地之间,让竹子的"泪水"与历史传说产生共鸣,使简单的雨夜景象突然有了历史的厚重感。
全诗妙在借物抒情:表面写竹,实则写人;看似描摹雨景,实则倾吐愁肠。竹子在中国文化中本象征坚贞,这里却让它"流泪",形成含蓄而强烈的反差。短短二十字,从夜雨声到历史云烟,从小窗前的竹子到远方的九疑山,意境由近及远、由实入虚,把个人的愁思写得既细腻又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