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夸张又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黄山之巅震撼人心的奇景。
前两句用三个"奇"字排比:山峰形状奇特,怪石姿态万千,而松树比它们更奇特——可能是悬崖上扭曲生长的迎客松,或是云雾中若隐若现的松影。"飞"字三连用更有趣:云在流动像在飞,瀑布奔流似在飞,而整座山都仿佛在云雾中腾飞,让人感受到黄山动态的美。
后两句突发奇想:原本在陕西的华山突然"飞"到江南来了(黄山),这是用华山衬托黄山同样险峻。最妙的是把山峰比作巨大的莲花,说十丈高的"花"(山峰)绽放时,云雾像花瓣舒展到万里之广。这种比喻既写实(黄山有莲花峰),又充满想象力。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电影:先给奇松怪石特写,再用广角镜头拍云海翻腾,最后拉远到太空视角,看整座山化作一朵宇宙级莲花。诗人不用生僻字,但通过重复用词和脑洞大开的比喻,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黄山的奇幻壮观。
魏源
魏源(1794~1857年),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