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潭州(今长沙)李安抚(一位地方官员)的祠堂,歌颂他在国家危难时表现出的忠诚和勇气。
前两句用比喻手法:"一木能支大厦倾" 说李安抚像一根独木支撑快倒塌的房子,"忍闻垓下楚歌声" 用项羽兵败的典故,暗示当时局势危急。这两句突出他独力抗敌的艰难。
中间四句直接写他的选择:宁肯全家为国牺牲("阖室忠王事"),也绝不写投降书("降书入帝城")。"科目有人名不朽" 指他因忠诚被历史记载,祠堂里的画像 仿佛还带着生前的坚毅神情。
最后两句是作者评价:越是危难时刻("势危"),越能看出一个人的气节。李安抚的忠诚会被千年传颂("千载流芳"),就像史书永远会公正记录一样。
全诗用简单对比(独木vs大厦、忠义vs投降)、画面感强的描写(祠堂画像),让普通人也能感受到:危难中的坚守,才是真正值得被记住的英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