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蔡西山先生

伤哉道学不容时,力抵先生蹈至危。
槐棘佥谋虽日伪,草茅公论实难欺。
苍梧千里地虽远,白首一心天自知。
借问西山近何似,白云长护紫阳碑。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蔡西山先生(一位坚持道学的学者)遭遇迫害的悲痛和敬仰之情。

首联"伤哉道学不容时,力抵先生蹈至危"直接点明主题:道学(儒家正统思想)不被当权者接受,蔡先生因坚持正道而陷入危险。这里用"蹈至危"形象地写出他明知危险仍勇往直前的精神。

颔联"槐棘佥谋虽日伪,草茅公论实难欺"形成对比:权贵们(槐棘代指高官)的诬陷终究是假的,而百姓(草茅代指平民)的公道评价才是真实的。说明正义自在人心。

颈联"苍梧千里地虽远,白首一心天自知"用空间距离(苍梧指偏远之地)与时间长度(白首)的对比,强调蔡先生虽被流放远方、直到年老,但他的赤诚之心天地可鉴。

尾联"借问西山近何似,白云长护紫阳碑"用景物作结:问西山近况如何?只见白云永远守护着他的墓碑(紫阳是理学别称)。这个画面既写出蔡先生与世长辞,又暗示他的精神永垂不朽。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权贵与平民、远与近、短暂与永恒),歌颂了蔡先生坚守正道、不畏强权的品格。最后用"白云护碑"的意象,既表达哀思,又暗含其学说必将流传后世的信念。语言朴实却情感深沉,展现了正义之士虽死犹生的精神力量。

翁升

明州慈溪人,字南仲。少力学有志,从胡瑗受《易》。神宗元丰五年进士。哲宗元符中上书言事,切中时弊。平居睦亲恤孤,自奉薄而勇于济人,乡人敬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