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深山古寺的荒凉景象,充满了岁月流逝的沧桑感。
前两句写通往寺庙的山路荒凉冷清,路边有座破旧的小亭子,土墙上爬满干枯的藤蔓。这里用"荒凉""斑驳""枯藤"等词语,营造出一种萧条的氛围。
中间四句写寺庙内部的景象:歪斜的古殿里供奉着三尊佛像,昏暗的佛灯发出微弱的光。石碑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禅房里只剩下年迈的老僧。这些描写突出了寺庙的破败,连佛灯都显得黯淡无光,暗示香火不旺。
最后两句通过一个小和尚的视角,说寺庙门外的佛塔还差两层没有建完。这个细节很有意思,既表现了寺庙的衰败,也暗示了佛教的衰落。
整首诗用朴素的语言,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景物描写,展现了一座深山古寺的衰败景象。诗人没有直接抒发感情,但通过这些画面,我们能感受到他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特别是最后关于佛塔的细节,既真实又意味深长,让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高翥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音同“著”)。字九万,号菊磵(古同“涧”),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是江南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2岁那年,游淮染疾,死于杭州西湖。与湖山长伴,倒是遂了他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