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龚翠岩中山出游图

是为伯强为谲狂,睢盱鬼伯髯怒张。
空山无人日昏黄,回风阴火随幽篁。
辟邪作字魏迄唐,殿前吹笛行踉蹡。
飞来武士蓝衣裳,梦境胡为在缣缃。
中山九首弥荒唐,犹可为人祓不祥。
是心画师谁能量,笔端正尔分毫芒。
清都紫府昭回光,三十六帝参翱翔。
阴气惨澹熙春阳,谓君阁笔试两忘,一念往复如康庄。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神秘色彩的鬼怪画卷,核心是通过夸张的意象表达驱邪避灾的寓意。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鬼怪世界的刻画(前八句)
开篇用"伯强""谲狂"等词直接勾勒出凶神恶煞的形象,鬼差怒目圆睁、胡须张扬的样貌如在眼前。"空山无人""阴火幽篁"的阴森环境描写,营造出令人窒息的恐怖氛围。随后引入历史元素,提到从魏晋到唐朝流传的辟邪传统,吹笛踉跄的武士形象暗示驱邪仪式的荒诞感。

2. 画作寓意的揭示(中间五句)
"中山九首"指传说中的九头鬼怪,诗人却说这种看似荒唐的画作反而能为人祛除不祥。这里点明艺术创作的深层价值——用夸张手法表现恐惧,反而能消解现实中的不安。画师笔下分毫毕现的鬼怪,实则是将无形恐惧具象化的过程。

3. 光明与黑暗的转化(后六句)
结尾笔锋突转,描绘天界"三十六帝"的圣光冲破阴霾,惨淡鬼气终被春阳取代。最后两句尤为精妙:当画家提笔时已人画两忘,艺术创作本身就像康庄大道,成为连接现实与超自然的桥梁。这种转化揭示出艺术治愈人心的力量——通过直面恐惧来获得精神解脱。

全诗最精彩处在于将恐怖意象转化为精神慰藉,就像现代恐怖片原理:观众通过安全地体验恐惧来释放压力。诗中狰狞鬼怪最终服务于"祓不祥"的积极目的,这种以毒攻毒的手法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化凶为吉"的独特智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