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后人祭拜左忠毅公(左光斗)祠堂时所作,通过缅怀这位明代忠烈之士,表达了对其气节的敬仰和对时代悲剧的感慨。
开头两句写实景:诗人在龙山脚下的古城边停下马,用一捧椒浆(祭祀用的酒)恭敬祭拜左忠毅公。这里用"傍古城"暗示历史厚重感,"椒浆一掬"体现祭奠的虔诚。
中间四句用对比手法抒情:第三句说像左公这样的清流志士已在政治斗争中蒙冤而死("封疆狱"指边疆牢狱),但第四句转折说史册(汗简)上他的名声比那些得势的权贵更高。五六句继续用历史典故对比:左公培养的学生能成为文天祥那样的忠臣(文信国),而他的朋友却遗憾未能像东汉窦武那样平定乱局,暗含对时局的无奈。
结尾两句以景作结:祠堂前松树楸树苍老寂静,仿佛能听到杜鹃带血的啼叫声。这里用"啼鹃带血"的典故(传说杜鹃啼叫至嘴角流血)暗喻左公的忠烈,同时营造出悲怆的氛围。全诗通过今昔对比和景物烘托,将敬仰、惋惜、悲愤等复杂情感融为一体,展现了传统士人对忠义精神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