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本师归自匡山先札赋此寄讯

江上匡庐峰,苍翠矗空起。岿然宇宙外,五岳皆平峙。

吾师久驻锡,尽挹江山美。道与峦岫高,长江失涯涘。

宗风久颓落,赖师为振起。宁续青原灯,挺出曹溪指。

不向如来行,自深微妙理。师随野鹤踪,一到冬春徙。

我本沉冥人,感师示遐轨。团圞一室中,悟言笑相视。

谕以惜馀年,提以超生死。惘惘恣游行,遂得皈依旨。

钟鸣漏欲尽,艰难相徙倚。自幸有良缘,威光莫予鄙。

近乃营口腹,担囊匿溪沚。引领重徘徊,云间堕双鲤。

长跪读尺书,恍惚在瞻跂。行披庾岭云,随风迎道履。

雷峰月正秋,共作大欢喜。琉璃一盌灯,杨枝一滴水。

大地遍光明,并照愚蒙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修行归来的高僧("天然本师")及其对弟子的深远影响,语言充满禅意又不失生活气息。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山水与修行相融的意境
诗中用"苍翠矗空起""长江失涯涘"等壮阔的自然景象,比喻师父的修行境界——像庐山一样巍然独立,连长江都显得渺小。这种将山水与佛法结合的手法,让抽象的"道"变得可视可感。

2. 师徒间的精神传承
通过"团圞一室中,悟言笑相视"等温馨场景,展现师徒间超越言语的默契。师父用"惜馀年""超生死"等朴素的生活智慧点化弟子,就像"琉璃灯""杨枝水"照亮迷茫者,体现禅宗"平常心是道"的思想。

3. 真挚的思念之情
后半段"云间堕双鲤""长跪读尺书"等描写,用收到书信的细节传递思念。最后以"雷峰月正秋"的团圆画面作结,把修行感悟与人间温情完美融合,让深奥的佛理有了烟火气。

全诗巧妙地将高山流水的自然之美、佛法修行的精神之美、师徒情谊的人性之美编织在一起,即使不懂佛教术语的读者,也能感受到其中对生命境界的追求和温暖的人际羁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