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即将结束时的江边景象,透露出淡淡的愁绪。
前两句写远景:春草温暖,沙滩绵长,诗人望着远处渐行渐远的船只。江面上雾气朦胧,波浪微茫,一直延伸到巴丘方向。这里用"微茫"二字,既写江雾的朦胧,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
后两句写近景:沅江(或湘江)静悄悄的,春天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离开了。水面泛着绿色,蘋草散发着清香,但这样美好的景色反而让孤独的诗人更加忧愁。这里"寂寂"与"人自愁"形成对比,突显了诗人的孤独感。
整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简单的景物(草、沙、舟、浪)勾勒出开阔的江景
2. "春归尽"三个字点明时节,暗示时光流逝的无奈
3. 最后一句用美好的春景(水绿蘋香)反衬愁绪,更显惆怅
4. 通篇没有直接抒情,但每个景物都染上了诗人的情绪
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让读者能通过画面感受到诗人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淡淡忧愁,正是唐诗含蓄美的典型体现。
李群玉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