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奠诗

正学昭昭责力行,湖湘一派到于今。
好翻愚岛词锋手,密察濂溪理窟心。
二水秋清严奠礼,九疑云近想韶音。
咏归也觉西风好,须信诗□在泮林。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庄重的祭祀仪式,同时融入了对湖湘学派思想的赞美。全诗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联"正学昭昭责力行,湖湘一派到于今"开宗明义,点出湖湘学派(以朱熹、周敦颐等为代表)强调知行合一的理念,这种思想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昭昭"二字让学问的光明磊落跃然纸上。

第二联用两个精巧的比喻:"愚岛词锋"形容文笔犀利如刀,"濂溪理窟"暗指周敦颐(号濂溪)深奥的理学思想。诗人似乎在说:既要学习雄辩的文采,更要领悟深邃的哲理。

第三联笔锋一转,描绘祭祀场景:秋水澄澈的江边举行庄严仪式,遥望九嶷山(舜帝葬地)仿佛能听到上古韶乐。这里将现实仪式与历史想象巧妙融合,肃穆中带着悠远。

最后一联写仪式后的闲适:西风送爽中漫步吟诗,突然领悟到《诗经》里描写的泮水之乐(古代学校旁的园林)。这个结尾从庄重转向轻松,却暗含"学以致用"的深意。

全诗就像一幅水墨长卷:从思想传承到礼仪实践,从历史追忆到当下感悟,既有理性的思考,又有感性的抒发。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将学问与生活自然融合的态度——严肃的祭祀后,伴着西风吟诗,不正是"知行合一"的最好体现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