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渊潭
才过三峡桥,溪壑骇闻见。
吁嗟此奇观,曲尽水之变。
石忽不受水,水怒如激电。
其势必斜飞,下与蛟龙战。
渊深不敢窥,藓滑试一践。
我有悠然心,六虚任周遍。
对之神益闲,澒洞增馀眷。
高歌扶杖归,习习风吹面⑴。
吁嗟此奇观,曲尽水之变。
石忽不受水,水怒如激电。
其势必斜飞,下与蛟龙战。
渊深不敢窥,藓滑试一践。
我有悠然心,六虚任周遍。
对之神益闲,澒洞增馀眷。
高歌扶杖归,习习风吹面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览玉渊潭时的震撼体验,语言生动,画面感极强。
开头四句写刚过三峡桥,就被溪谷的奇景震撼——这里的水千变万化,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姿态。"石不受水"四句最精彩:当水流撞击巨石,就像被激怒的闪电般斜飞出去,仿佛在和潭底的蛟龙搏斗。用"怒"字形容水势,把自然力量拟人化,让读者仿佛听见轰隆水声,看见水花飞溅的壮观场面。
"渊深"四句转为内心感受:深不见底的潭水让人不敢直视,湿滑的苔藓让人步履谨慎,但作者的心却自在遨游于天地之间。这种外在的惊险与内在的从容形成有趣对比。
结尾四句写归途:带着闲适心境离开时,连扑面而来的微风都格外清爽。最后这个"风吹面"的细节特别生动,让整首诗从壮观的景象回归到细腻的个人体验,余韵悠长。
全诗就像一部迷你纪录片:先给震撼的水景特写,再切换到游览者的心理活动,最后以惬意的返程镜头收尾。既展现了自然的鬼斧神工,又传递出人在面对自然奇观时那种既敬畏又享受的复杂感受。
闵麟嗣
(1628—1704)安徽歙县人,字宾连,一字檀林。寓江都,籍扬州府学生。工诗古文及行楷篆籀。有《黄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