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如何向古人学习,成为更好的人。全诗用简单的比喻和诚恳的劝诫,传递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前四句像在布置一间"学习教室":墙上挂着古人榜样(前哲)的故事,就像一面照妖镜(青镜),能让人看清自己的不足。这里用"虚堂"比喻人要保持谦虚,才能从古人经验中学到东西。
中间两句是核心道理:古人并不遥远,他们的境界并非高不可攀,关键是要真正去实践(力行)。就像我们现在说"知道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诗人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最后两句突然转为深夜独白:诗人想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朋簪),在深夜还辗转难眠,说明这种追求进步的心情很迫切。用"耿耿"形容睡不着,既生动又让人感受到他的热忱。
全诗妙在把大道理说得特别接地气:挂镜子比喻自省、睡不着觉表现焦虑,就像现代人熬夜看成功学书籍的状态。诗人没有空谈大道理,而是用生活化的场景,劝人踏踏实实向榜样学习,特别有说服力。
袁枢
(1131—1205)建宁建安人,字机仲。孝宗隆兴元年,试礼部词赋第一,授温州判官,兴化军教授。乾道七年,除太学录,外补严州教授。喜诵《资治通鉴》,遂区别事目,分类编纂,辑成《通鉴纪事本末》。迁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官。修国史谓“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累迁权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宁宗立,知江陵府,寻为台臣劾罢,奉祠家居。另撰有《易传解义》、《辨异》、《童子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