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歌
七雄割据相并吞,一为横散一从亲。
从主鸡连交戴赵,衡言虎视独推秦。
游士东驰剑属环,行人西使车方轨。
约为好会两国欢,道里中分期渑水。
折俎如山酒满池,谈笑尊前衅孽起。
霸气犹寻夺璧仇,争心更抱鼓琴耻。
相如按剑奋中酒,指叱雄秦如畜狗。
秦固关中二百雄,赵亦山东六龙首。
金城甲卒不足凭,颈血溅衣翻覆手。
捧盘请击为西声,片语生风才脱口。
秦王逊谢称寡人,击缶逡巡惟恐后。
满坛将相惊相顾,失色丧精皆反走。
归来数岁闭函关,强赵有人未可取。
从主鸡连交戴赵,衡言虎视独推秦。
游士东驰剑属环,行人西使车方轨。
约为好会两国欢,道里中分期渑水。
折俎如山酒满池,谈笑尊前衅孽起。
霸气犹寻夺璧仇,争心更抱鼓琴耻。
相如按剑奋中酒,指叱雄秦如畜狗。
秦固关中二百雄,赵亦山东六龙首。
金城甲卒不足凭,颈血溅衣翻覆手。
捧盘请击为西声,片语生风才脱口。
秦王逊谢称寡人,击缶逡巡惟恐后。
满坛将相惊相顾,失色丧精皆反走。
归来数岁闭函关,强赵有人未可取。
现代解析
这首《渑池歌》讲的是战国时期蔺相如在渑池会上智斗秦王的故事,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了弱国外交官的胆识与智慧。
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1. 背景铺垫(前八句)
用"七雄割据"点明战国乱世,秦国像老虎一样强势,赵国靠合纵策略结盟。两国约定在渑池会面,表面和乐地摆酒宴,实则暗藏杀机。
2. 冲突高潮(中间十二句)
蔺相如的表现最精彩——
- 当秦王侮辱赵王时,他"按剑奋中酒"像猛兽发怒,把强大的秦王比作"畜狗";
- 用"捧盘请击"的机智举动逼秦王击缶(类似摔碗为号),片语之间扭转局势;
- 秦王的嚣张变成"逊谢称寡人",满朝文武吓得"失色丧精",对比强烈。
3. 历史影响(最后两句)
这场外交胜利让秦国多年不敢攻赵,说明弱国只要有不畏强权的能人,也能赢得尊重。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像看电影一样有画面感,比如"折俎如山酒满池"的宴会场面、"颈血溅衣"的紧张感;
- 用"畜狗""虎视"等动物比喻,让抽象的政治斗争变得鲜活;
- 歌颂了小人物以智慧和勇气对抗强权的精神,至今仍有启示意义。
王慎中
王慎中 (1509年10月10日—1559年8月19日[1] ),字道思,早年因读书于清源山中峰遵岩,号遵岩居士,后号南江。因家庭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晋江(今属福建)人。明代诗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首,为明朝反复古风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