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寄智愚谷》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直白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困境的感慨和豁达的态度。
首联“袖里明珠思暗投,衰颓未敢学伊优”是说,自己怀才不遇(明珠藏在袖子里无人赏识),年纪大了也不敢像那些阿谀奉承的人一样去讨好别人。“暗投明珠”比喻有才能却得不到施展,“伊优”指那些圆滑世故的人。
颔联“座谈宁受鬼擘口,舟滞不嫌风打头”用两个生活场景表达坚持自我的态度:宁愿在谈论时被小人中伤(鬼掰开嘴骂人),也不改变初衷;就像船被风浪阻挡,仍不抱怨逆风而行。这两句突出了作者面对逆境时的倔强。
颈联“凤去麟亡千载远,蜗争蚁斗几时休”通过对比神兽的消失和蝼蚁的争斗,讽刺现实:像凤凰、麒麟这样的祥瑞早已绝迹,而世人却还在为蝇头小利争斗不休。这里既有对高尚事物消逝的惋惜,也有对世俗纷争的厌倦。
尾联“百年等死分前后,说与髯兄一笑不”突然转向豁达:人生不过百年,早死晚死差别不大,不如把这些感悟说给老友(“髯兄”指长胡子的朋友),博君一笑。这种看淡生死的调侃,反而透露出超脱的智慧。
全诗用“明珠”“风浪”“神兽”“蝼蚁”等常见意象,把怀才不遇、鄙视世俗、笑对生死三层意思层层推进,最后以幽默收尾。就像一个人边喝酒边发牢骚,最后自己把自己说笑了,让读者在共鸣中感受到一种苦中作乐的智慧。
释善珍
释善珍(一一九四~一二七七《续补高僧传》作生绍兴甲寅,卒嘉定丁丑,误提前了一个甲子),字藏叟,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东)人,俗姓吕。年十三落发,十六游方,至杭,受具足戒。谒妙峰善公于灵隐,入室悟旨。历住里之光孝、承天,安吉之思溪圆觉、福之雪峰等寺。后诏移四明之育王、临安之径山。端宗景炎二年五月示寂,年八十四。有《藏叟摘稿》二卷。事见《补续高僧传》卷一一、《续灯正统》卷一一。释善珍诗,以日本宽文十二年藤田六兵卫刊本(藏日本内阁文库)为底本,编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