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右途中遭非语

赵有两毛遂,鲁闻二曾参。慈母犹且惑,况在行路心。
冠冕无丑士,贿赂成知己。名利我所无,清浊谁见理。
敝服空逢春,缓带不著身。出游非怀璧,何忧乎忌人。
正须自保爱,振衣出世尘。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人在旅途中遭遇流言蜚语的困扰,但他始终保持高洁品格的故事。

开头用两个典故:战国时赵国毛遂自荐的故事,和孔子弟子曾参被误传杀人的故事。这两个人都曾被人误解,连曾参的母亲都一度怀疑儿子,说明连最亲的人都会被谣言迷惑,更何况路上的陌生人呢?

接着诗人讽刺现实:当官的人表面光鲜,其实靠贿赂拉关系。他说自己既不追求名利,也不在乎别人说他清高还是污浊,因为世人根本分不清是非黑白。

他用"破旧衣服"和"松垮衣带"形容自己穷困潦倒的处境,但强调自己出门没带贵重物品(怀璧),所以不必担心被人嫉妒陷害。最后表明态度:要好好保护自己的清白品格,抖落世俗的尘埃,超脱于污浊的现实。

全诗通过对比世道浑浊与自身高洁,表达了在污浊环境中坚守节操的决心。诗人用生活化的比喻(如破衣服、松腰带)和常见典故,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他遭受非议时的坦然态度。最打动人的是最后"振衣出世尘"的形象,就像我们现代人说的"拍拍灰尘继续前行",展现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智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