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书斋即事》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读书人在清贫的环境中坚持追求学问的场景,表达了对知识的执着和对世俗嘲笑的不屑。
首先,诗人开篇就点明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在清贫的境况下,仍然要坚持做一个读书人。他宁愿卖掉屋边的三亩地,也要在窗下添置一床书。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取舍,更是一种精神上的选择。诗人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表达了对学问的重视和对知识的渴望。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他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情景:沿着溪边采摘果实,在霜晴之后享受自然的馈赠;在竹林间吟诗,月亮初升时感受宁静与美好。这些画面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体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然而,诗人的生活方式并不被乡里的老农理解,他们常常嘲笑他,认为他不务正业,不懂耕田种地的现实意义。但诗人并不在意这些嘲笑,他认为自己追求学问、研究古籍的行为,比单纯的耕田种地更有价值。这里的“稽古”指的是研究古代文献,诗人认为这种精神上的追求,远比物质上的劳动更有意义。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一个读书人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对世俗嘲笑的不屑。诗人用朴素的语言,展现了一种在清贫中依然坚持理想的生活方式,传递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精神富足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物质追求的同时,不要忽视精神世界的充实与提升。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