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宜楼夜集作

不饮鹿溪水,弹指俄三秋。
鹿溪多诗人,云集十宜楼。
平生与我好,夺帜骚坛游。
相思命驾访,岂惮道里悠。
主人今陈遵,爱客投辖留。
别情未及叙,满案罗珍羞。
嘉宾联袂至,入座偕应刘。
洪生老祭酒,最初交契投。
文笔雄绝岛,万物困雕搜。
赠我锦绣篇,高唱不可酬。
席罢复纵谈,煮茗南窗幽。
焚香读古书,披图看地球。
方今东西帝,争长挥戈矛。
海天风鹤时,雅会宁易求。
诸君舞长剑,余欲歌箜篌。
时事日以非,天道与群酋。
东北望绿江,遥遥战云浮。
角上斗蛮触,中华一蜗牛。
城火及池鱼,此事可隐忧。
六鳌负员峤,久沉弱水流。
窃恐卖卢龙,更有一田畴。
谋臣空满朝,未闻借箸筹。
吾侪亦何为,新亭泣楚囚。
两国方用兵,算缗及车舟。
入笼鸟虽饥,一饱焉敢谋?
但愿昆明灰,莫再飞瀛洲。
亲友长相保,无事到白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文人雅集的场景,同时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披图看地球")生动描写了诗人们在十宜楼聚会的情景。诗人说自己三年没喝鹿溪水(指很久没回来),这次回来看到很多诗人朋友聚集在这里。大家志趣相投,主人热情好客,准备了丰盛酒菜。特别提到一位叫洪生的老前辈文笔出众,还赠诗给自己。饭后大家喝茶谈天,看书画、研究地球仪,展现了文人雅士们高雅的生活情趣。

第二部分("方今东西帝"到"更有一田畴")笔锋一转,开始表达对时局的担忧。当时中国正遭受列强侵略("东西帝争长"),东北边境战云密布。诗人用"蜗牛"比喻中国的弱小,用"城火殃及池鱼"形容百姓遭殃,担心国土继续被割让("卖卢龙"指历史上割地行为),批评朝廷谋臣们束手无策。

第三部分(最后八句)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愿望。面对战争带来的赋税沉重("算缗及车舟"),百姓像笼中饿鸟不敢求饱。诗人只希望战火不要蔓延("昆明灰"指战火),祈祷亲友平安到老。最后两句透露出新亭对泣的悲凉,展现了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无力感。

全诗艺术特色鲜明:前半部分用"夺帜骚坛""锦绣篇"等生动比喻展现文人风采;后半部分用"蜗牛""笼中鸟"等贴切比喻反映国家困境。从欢聚到忧国的转折,体现了古代文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诗中既有"焚香读古书"的雅致,也有"东北望绿江"的苍凉,在闲适与忧患间自然切换,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