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中秋夜游子思乡的心情,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最深的孤独。
开头两句像在和朋友聊天:别心疼我半夜不睡觉,实在是因为离家万里,思念太浓烈无法排遣。虽然我们都在广州城,看着同一轮月亮,但月光反而让想家的情绪更汹涌——这里用"同看一片月"反衬出"独在异乡"的孤独。
中间四句把思念写得能看见能听见:眼泪跟着月光一起漫出来(金波指月光),魂魄被夜鹊的叫声惊得发颤。托着下巴发呆(支颐)时,乡愁浓得让人说不出话,就这样沉默到天亮。最后两句的画面特别有冲击力,就像电影镜头:一个人呆呆坐着,从月满中天到晨鸡报晓。
全诗没有用任何华丽辞藻,就像用月光煮了一碗清水,喝下去却尝出浓浓的乡愁。最打动人心的正是这种"众人团圆我独醒"的寂静,和"想家想到说不出话"的真实感。
李群玉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