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回文的形式,巧妙地描绘了离别时的深情与思念。回文诗的特点是正着读和倒着读都能成诗,这种结构本身就给人一种循环往复、无尽思念的感觉。
诗的开头“寒雨江汀隔断桥”,描绘了一个寒冷的雨天,江边的小桥被雨水隔断,象征着离别时的阻隔和无奈。接着,“去时当似不来潮”表达了离别的痛苦,仿佛潮水一去不复返,暗示着离别后的无尽思念。
“兰浦忆人愁渺目”则进一步深化了思念的情感,兰浦象征着美好的回忆,而“愁渺目”则表达了因思念而生的愁绪,仿佛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接下来的“漫漫夜梦合花梢”描绘了漫漫长夜中,梦境与现实的交织,花梢象征着美好的回忆,仿佛在梦中与思念的人重逢。
然后,诗开始倒读,“梢花合梦夜漫漫”,依然是梦境与现实的交织,但这次是从梦境回到现实,夜依旧漫长。紧接着,“目渺愁人忆浦兰”再次表达了因思念而生的愁绪,回忆中的兰浦依然美好,但现实中的离别却让人痛苦。
最后,“潮来不似当时去,桥断隔汀江雨寒”则是对开头的呼应,潮水虽然依旧,但已不似当初离别时的情景,断桥和寒雨依旧隔断了彼此,象征着离别后的无奈与思念。
整首诗通过回文的形式,将离别时的深情与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正读倒读都能感受到那种循环往复、无尽思念的情感。这种结构不仅增加了诗的趣味性,也让情感的表达更加深刻和动人。
毛奇龄
毛奇龄(1623—1716)清初经学家、文学家,与兄毛万龄并称为“江东二毛”。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又号初晴、晚晴等,萧山城厢镇(今属浙江)人。以郡望西河,学者称“西河先生”。明末诸生,清初参与抗清军事,流亡多年始出。康熙时荐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寻假归不复出。治经史及音韵学,著述极富。所著《西河合集》分经集、史集、文集、杂著,共四百余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