缚犬行
恶犬一何恶,每见生人怒即作。
东家小女行过街,目视眈眈若虎豺;
西家老妪过街行,高哮低吠管送迎。
不然惊飞枝头鹊,不然摧坏道旁萼。
或者白日呜呜,长夜嘶嘶,使人夜不能安,日不能支。
吁嗟此犬一何恶,路人每见嗔即作。
我谓路人暂勿嗔,汝不见此犬颈上缰绳缚?
与其对失自由者求道德,宁不长枪大戟向民贼?
东家小女行过街,目视眈眈若虎豺;
西家老妪过街行,高哮低吠管送迎。
不然惊飞枝头鹊,不然摧坏道旁萼。
或者白日呜呜,长夜嘶嘶,使人夜不能安,日不能支。
吁嗟此犬一何恶,路人每见嗔即作。
我谓路人暂勿嗔,汝不见此犬颈上缰绳缚?
与其对失自由者求道德,宁不长枪大戟向民贼?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一条凶恶的看门狗比喻被压迫者的扭曲状态,揭示了压迫制度对人性的摧残。
全诗分三部分层层递进:
1. 先描写狗的凶相:见人就吠,欺负弱小(吓小女孩、追老太太),破坏环境(惊飞鸟雀、踩坏花草),日夜扰民。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恶犬"招人厌的形象。
2. 转折处笔锋一转,指出狗脖子上的锁链才是根源。这里用"缰绳"象征压迫者的控制,暗示狗的凶恶是被长期束缚导致的扭曲反应。
3. 最后发出犀利质问:与其责备失去自由的受害者,为什么不把矛头指向真正的压迫者?"长枪大戟"的比喻充满反抗精神,点明真正的敌人是制造压迫的"民贼"。
诗歌的深刻之处在于:
- 用狗喻人,展现压迫环境下被异化的生存状态
- 揭示表面暴力背后的制度性压迫
- 批判旁观者只抱怨现象却忽视根源的麻木
- 最后激昂的质问具有唤醒民众的力量
这种写法既通俗又深刻,让读者先看到令人厌恶的表象,再引导思考背后的社会根源,最后激发反抗意识,展现出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