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主簿鸣皋梦赵六予未及报而陈子云亡今追…贻平昔游旧
暮川罕停波,朝云无留色。故人琴与诗,可存不可识。
识心尚可亲,琴诗非故人。鸣皋初梦赵,蜀国已悲陈。
感化伤沦灭,魂交惜未申。冥期失幽报,兹理复今晨。
前嗟成后泣,已矣将何及。旧感与新悲,虚怀酬昔时。
赵侯鸿宝气,独负青云姿。群有含妙识,众象悬清机。
雄谈尽物变,精义解人颐。在阴既独善,幽跃自为疑。
踠彼千里足,伤哉一尉欺。陈生富清理,卓荦兼文史。
思缛巫山云,调逸岷江水。铿锵哀忠义,感激怀知己。
负剑登蓟门,孤游入燕市。浩歌去京国,归守西山趾。
幽居探元化,立言见千祀。埋没经济情,良图竟云已。
坐忆平生游,十载怀嵩丘。题书满古壁,采药遍岩幽。
子微化金鼎,仙笙不可求。荣哉宋与陆,名宦美中州。
存亡一暌阻,岐路方悠悠。自予事山海,及兹人世改。
传闻当世荣,皆入古人名。无复平原赋,空馀邻笛声。
泣对西州使,悲访北邙茔。新坟蔓宿草,旧阙毁残铭。
为君成此曲,因言寄友生。默语无穷事,凋伤共此情。
识心尚可亲,琴诗非故人。鸣皋初梦赵,蜀国已悲陈。
感化伤沦灭,魂交惜未申。冥期失幽报,兹理复今晨。
前嗟成后泣,已矣将何及。旧感与新悲,虚怀酬昔时。
赵侯鸿宝气,独负青云姿。群有含妙识,众象悬清机。
雄谈尽物变,精义解人颐。在阴既独善,幽跃自为疑。
踠彼千里足,伤哉一尉欺。陈生富清理,卓荦兼文史。
思缛巫山云,调逸岷江水。铿锵哀忠义,感激怀知己。
负剑登蓟门,孤游入燕市。浩歌去京国,归守西山趾。
幽居探元化,立言见千祀。埋没经济情,良图竟云已。
坐忆平生游,十载怀嵩丘。题书满古壁,采药遍岩幽。
子微化金鼎,仙笙不可求。荣哉宋与陆,名宦美中州。
存亡一暌阻,岐路方悠悠。自予事山海,及兹人世改。
传闻当世荣,皆入古人名。无复平原赋,空馀邻笛声。
泣对西州使,悲访北邙茔。新坟蔓宿草,旧阙毁残铭。
为君成此曲,因言寄友生。默语无穷事,凋伤共此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卢藏用悼念两位亡友(赵六和陈子云)的深情之作,通过今昔对比和生死之叹,表达了对友人才华的赞美与命运无常的哀伤。
核心情感:
1. 生死相隔的痛楚
- 开篇用"暮川""朝云"比喻时光流逝之快,暗示友人突然离世。故人留下的琴与诗虽在,却已物是人非,凸显"存在"与"记忆"的残酷对比。
- "前嗟成后泣"等句层层递进,从最初的叹息到后来的痛哭,展现悲痛随时间发酵的过程。
2. 对两位友人才华的追忆
- 赵六:被比作"鸿宝"(珍宝),形容他如青云般高洁的品格。他雄辩善谈("雄谈尽物变"),学问精深,却像千里马被小官职埋没("一尉欺"),暗含对人才不得志的愤懑。
- 陈子云:文采如"巫山云"般绚烂,品格似"岷江水"清逸。他心怀忠义却只能孤身远游,最终归隐西山,暗示理想未竟的遗憾。
3. 人世无常的苍凉
- 通过"新坟蔓宿草""旧阙毁残铭"等画面,呈现时间对存在的消解。昔日题诗的墙壁、采药的幽谷仍在,而友人已化作仙踪难寻("仙笙不可求")。
- "传闻当世荣,皆入古人名"道出深刻哲理:生前荣耀终将变成后人追忆的谈资。
艺术手法:
- 虚实交织:将具体物象(琴、诗、坟草)与抽象情感(悔恨、悲叹)结合,如用"邻笛声"典故(晋代向秀悼念嵇康时听到的笛声),唤起读者对知音永逝的共鸣。
- 双线结构:交替描写两位友人,赵六的"雄谈"与陈子云的"幽居"形成性格对比,却同样走向悲剧结局,强化命运的无常感。
现代启示:
诗中超越时空的友谊之痛,让当代人也能感同身受。它提醒我们:生命短暂,但真挚的情感和才华的闪光会被文字永恒记录。那些对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知音难觅的珍惜,至今仍是人类共通的体验。
卢藏用
卢藏用(约664 - 约713),字子潜,唐代诗人,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少以文辞才学著称,举进士,不得调,与兄征明偕隐终南山。长安(701-704年)中召授左拾遗,神龙中,为礼部侍郎,兼昭文馆学士。以托附太平公主,流放岭南。与陈子昂友善,曾编辑《陈伯玉文集》赞子昂“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是陈子昂诗文变革的积极支持者。能属文,工草隶、大小篆、八分。书则幼尚孙(过庭)草,晚师逸少(王羲之),八分有规矩之法。有文集三十卷,《全唐诗》录存其诗八首。《唐书本传、书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