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传经院赠介上人(上人工书兼铁笔)
纡回路僻城东南,拄杖击户来精蓝。
上人接物寂如水,一切万象能虚含。
几载游心嗜前古,一枝弱管工榰柱。
簪花妍寄卫夫人,崩云妙构钟东武。
或祖仓颉禘史皇,北面程邈臣中郎。
磨砻钟鼎萃光怪,肸蚃篆■(耒留)丛膻芗。
馀情远趣别有托,石耕铁耨尤难作。
留刀舞刀法各呈,义假筑氏初为削。
我亦萧然多古思,竹书力辨虫文奇。
漏痕在屋不解道,钗脚终应属我师。
上人接物寂如水,一切万象能虚含。
几载游心嗜前古,一枝弱管工榰柱。
簪花妍寄卫夫人,崩云妙构钟东武。
或祖仓颉禘史皇,北面程邈臣中郎。
磨砻钟鼎萃光怪,肸蚃篆■(耒留)丛膻芗。
馀情远趣别有托,石耕铁耨尤难作。
留刀舞刀法各呈,义假筑氏初为削。
我亦萧然多古思,竹书力辨虫文奇。
漏痕在屋不解道,钗脚终应属我师。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介上人的书法篆刻大师,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典故展现了他的艺术造诣与人格魅力。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拜访场景(前四句)
诗人穿过曲折小路来到城南僻静的寺院,用拐杖敲门拜访。介上人待人如静水般平和,却能包容世间万象。这里用"寂如水"的比喻,既写环境清幽,更突出主人淡泊的心境。
2. 艺术成就(中间十二句)
- 书法方面:用"簪花"形容字体娟秀如卫夫人(晋代女书法家),"崩云"比喻笔势雄健似钟繇(三国书法家)。说他继承仓颉造字、史籀创大篆的传统,又吸收程邈(隶书创始人)、蔡邕(汉代书法家)的精华。
- 篆刻方面:将刻刀比作农具,刻石比作耕作,用"留刀舞刀"形容不同刀法。特别提到他研究古文字(竹书、虫文),像侦探般破解文字谜团。
3. 拜师心意(最后两句)
诗人自谦不懂"漏痕"(自然形成的笔墨痕迹)这样的高深技法,但认为"钗脚"(形容笔画如发钗般有力)这样的真功夫正该向介上人学习。结尾的"属我师"三字,既表达敬仰,又暗含想拜师学艺的愿望。
全诗妙在:
- 用"簪花""崩云"等具体意象让抽象的书法变得可视
- 把刻刀比作农具(铁耨),把刻石比作耕作,化雅为俗
- 通过卫夫人、钟繇等历史人物作参照,突出介上人的地位
- 最后用对比手法("不解道"与"属我师")强化敬仰之情
诗人没有直接夸赞"技艺高超",而是通过场景描写、历史典故、生活化比喻,让读者自己感受到这位艺术家的非凡之处,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