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被贬官员在河西地区遭遇风浪、孤独漂泊的情景,充满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家乡的思念。
前两句写景:诗人站在河西远望,看到层层叠叠的白色浪花。这里的"白差差"形容浪花高低不平的样子,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能看到汹涌的河水。
中间四句写自己的处境:小船被大风吹得无法前行,就像自己被贬远离京城一样进退两难。"孤臣"二字点明了自己被贬官员的身份。虽然贫穷但庆幸还有书可读,生病时希望能找到奇效的药方,这些细节展现了诗人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希望的心态。
最后两句写夜晚的场景:诗人独自坐在船窗前望着月亮,看着芦苇丛中移动的雁群。"萧条"二字既写景又写情,大雁的移动更反衬出诗人的孤独无依。
全诗通过风浪阻船的自然景象,隐喻人生仕途的坎坷。诗人用朴素的语言,将外在景物与内心感受紧密结合,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一个失意文人漂泊在外的孤寂与坚韧。特别是"贫怜书卷在"这句,展现了古代文人即使身处逆境也不忘读书的高洁品格。
潘希曾
潘希曾,浙江金华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因灾异奏陈八事,指斥近幸。出核湖广、贵州军储还,不赂刘瑾,刘瑾大怒,矫诏廷杖除名。刘瑾伏诛,起迁吏科右给事中。嘉靖中历太仆卿,伏阙争大礼。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迁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筑长堤四十余里,期年而成。历兵部左右侍郎。嘉靖十一年(1532)五月初四日卒于官,年五十七。赠兵部尚书。有《竹简集》及《奏议》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