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欧阳槐联
眷怀时局,二十有七年,忆共和开幕以来,恢复金陵土宇,遥作武汉声援,君何大魄力,乃建此殊功,真名士固如是也;
笃学戎机,三千数百里,自民国告成而后,研究兵事新书,辞却军谋重职,天既生斯人,胡为不永禄,伤心者当共哭之。
笃学戎机,三千数百里,自民国告成而后,研究兵事新书,辞却军谋重职,天既生斯人,胡为不永禄,伤心者当共哭之。
现代解析
这首挽联是悼念一位名叫欧阳槐的杰出人物,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分析如下:
上联:回顾功绩,赞其胆识
上联从时代背景切入,提到辛亥革命后27年间的动荡时局。欧阳槐在民国建立初期("共和开幕")有两项重要贡献:一是参与收复南京("恢复金陵"),二是远程支援武昌起义("武汉声援")。作者用"君何大魄力"直接赞叹:普通人哪来这样的胆识?最后"真名士固如是"总结——这才是真正英雄该有的样子。
下联:惋惜才华,痛其早逝
下联先写欧阳槐的学识——他钻研军事("笃学戎机"),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三千数百里")。民国成立后,他一边研究现代军事理论,一边拒绝高官厚禄(可能是淡泊名利)。接着笔锋一转质问苍天:既然生出这样的人才,为何不让他长寿?最后"伤心者当共哭"引发所有悼念者的共鸣。
写作亮点
1. 数字的力量:用"二十七年""三千数百里"等具体数据,让功绩和足迹更真实可感。
2. 对比手法:前半生轰轰烈烈建功 vs 后半生低调钻研,突显人物复杂性。
3. 情感递进:从客观叙述→直接赞叹→愤怒质问→集体哀悼,情绪层层加深。
核心魅力
这副挽联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不仅是悼词,更是一篇微型人物传记。通过"建殊功"与"不永禄"的强烈反差,既让读者看到一位乱世英雄的担当,又感受到天妒英才的痛惜。最后那句"当共哭之",仿佛能穿越时空,邀请所有读者一起向这位志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