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单监簿
贤哉洛城翁,尘甑每贷粟。
饥来睨书案,臭味清可掬。
独抱古遗经,凛凛一川玉。
唯知耕宽闲,未暇井衍沃。
萧然跨騄駬,破漏数间屋。
谏议真可人,着意向幽独。
赠之三百月,鼌采照鲸目。
闭门予自煎,飒爽对修竹。
先生如玉川,时书实其腹。
顾我亦何幸,此客良不俗。
新篇忽入手,阔蹑李杜躅。
华衮褒虽荣,溢美论非笃。
何时玉壶山,复得从所欲。
三碗浇枯肠,勿赋饭不足。
饥来睨书案,臭味清可掬。
独抱古遗经,凛凛一川玉。
唯知耕宽闲,未暇井衍沃。
萧然跨騄駬,破漏数间屋。
谏议真可人,着意向幽独。
赠之三百月,鼌采照鲸目。
闭门予自煎,飒爽对修竹。
先生如玉川,时书实其腹。
顾我亦何幸,此客良不俗。
新篇忽入手,阔蹑李杜躅。
华衮褒虽荣,溢美论非笃。
何时玉壶山,复得从所欲。
三碗浇枯肠,勿赋饭不足。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答单监簿》描绘了一位淡泊名利、追求精神生活的隐士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位隐士的敬仰和向往。
首先,诗中提到的“洛城翁”是一个贤达之人,他生活简朴,常常靠借粮度日,但他并不为此感到烦恼。他的生活重心是读书和研究古代经典,这种对知识的追求让他显得高洁如玉。他的住所虽然破旧,但他却能在其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接着,诗中提到的“谏议”则是一位真诚善良的人,他对这位隐士非常关照,赠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希望能改善他的生活。但隐士并不为物质所动,他更看重的是精神上的满足。他在自己的小屋里煎茶、读书,与竹林为伴,过着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
然后,作者通过对比自己和这位隐士,表达了自己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他认为自己能够结识这样一位不俗的客人是非常幸运的。隐士的新作品让作者感到非常震撼,认为其才华可以与李白、杜甫相媲美。虽然隐士受到了很多赞誉,但作者认为这些赞誉并不足以完全表达对他的敬佩。
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对隐士生活的强烈向往。他希望能够像隐士一样,在玉壶山这样的地方自由自在地生活,用三碗酒来浇灌自己枯竭的心肠,不再为生计而烦恼。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一位淡泊名利、追求精神生活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隐士生活的敬仰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自由、宁静生活的渴望。这种情感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普遍意义,能够引起很多人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