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无渡河

黄河西来决昆崙,咆哮(一作吼)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烟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一作径)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一作骨)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悲剧故事,核心是一个固执老头非要渡河,结果被淹死。但李白用夸张的笔法,把这个简单故事写得惊心动魄。

开头先渲染黄河的可怕:它从昆仑山冲下来,像发怒的野兽撞开龙门,浪头高到天上。连上古的尧帝都发愁,大禹治水忙得连家都不回。等洪水治好了,河岸只剩茫茫风沙——这里埋下伏笔,黄河虽然被治理过,但依然危险。

然后主角登场:一个披头散发的老头,大早上非要渡河。别人不拦他,只有妻子拼命阻止,但他像中了邪一样非要去。这里用对比手法——老虎还能搏斗,黄河可没法讲道理,结果老头果然淹死了,尸体被长鲸的白牙勾住,像挂在雪山之间。最后弹箜篌的人(可能是他妻子)悲伤地明白:他再也回不来了。

这首诗妙在三点:
1. 用黄河的狂暴衬托人的渺小,就像现代人对抗自然灾害;
2. 老头代表所有固执的人,明知危险偏要冒险,结局令人唏嘘;
3. 悲剧色彩浓厚,尤其是结尾"箜篌所悲竟不还",让读者能感受到家人永远的伤痛。

本质上,这是用神话般的语言,讲了一个关于"不听劝的代价"的永恒主题。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