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孝子曹镛卷

曹君本右族,乃是武惠孙。
孝义出天性,辞貌恭而温。
念昔父早没,而独母氏存。
母子守清素,终鲜弟与昆。
穷居力弗赡,藜藿供盘飧。
时有好善者,有女愿与婚。
既以承祭祀,复兹奉晨昏。
奈何颇成立,母老病且殙。
迎医及祷祈,徒然自趋奔。
母病日已剧,恻恻心忧烦。
于焉割其股,调和煮成䭈。
一啜病即愈,依然对庭萱。
后来病屡作,夫妇相与言。
再三至刲肝,闻者惊心魂。
老天念其诚,遂使母子完。
曾从视其伤,肌肤尚留痕。
母寿尽天年,此心可无冤。
至今问其故,对客声犹吞。
嗟哉孝子心,勇为过孟贲。
杀身以成仁,况兹罔极恩。
唯知母所重,此身何暇论。
世多不情子,贬议争嚣喧。
圣朝崇孝治,特为旌其门。
岂徒事奖劝,要使薄俗敦。
吾知孝义名,千古留乾坤。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曹镛的大孝子的故事,用大白话来分析就是:

1. 人物背景:曹镛是名将后代(武惠孙),家里穷但人特别孝顺。他和老母亲相依为命,靠野菜充饥,后来娶了个善良的媳妇一起照顾母亲。

2. 核心事件:母亲重病时,曹镛干了两件震撼的事:
- 割大腿肉:把自个儿腿肉割下来煮药给母亲喝,母亲居然好了。
- 割肝救命:后来母亲又病危,他直接割肝救治(古人认为肝是重要器官),把周围人都吓坏了。

3. 感人细节
- 别人看他伤口时,疤痕还清晰可见
- 提到往事他还会哽咽
- 他说"只要母亲能活,我的身体算什么"

4. 社会意义
- 对比当时很多不孝子,朝廷特意表彰他
- 诗人说这种孝心比勇士还勇敢("过孟贲")
- 希望通过表彰能改善社会风气

5. 写作特点
- 像讲故事一样层层递进
- 用"割股""刲肝"这种冲击性事件制造记忆点
- 最后升华到"孝义名留千古"

这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用极端事例(割肉割肝)表现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孝心,虽然现代人可能觉得方式极端,但那种"为了母亲不要命"的纯粹情感,古今都能共鸣。就像现在有些人为救亲人捐器官一样,本质都是超越自我的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