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 其十五

名遗珠崖令,空将二义传。
感人犹馀事,慈孝可通天。
臂珠误入关,坐法难两全。
母女争就义,闻者涕涟涟。
吏劾不忍决,援救珠尽捐。
风教起闺闼,此美洵当先。
相隐复相让,后母尤足贤。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感人的古代故事,通过母女之间的牺牲精神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全诗围绕"珠崖令"(一位地方官)遇到的案件展开:一位女子手臂上戴着珍珠饰品过关卡时被查获(当时可能有禁令),按法律应当治罪。这时,她的母亲站出来说是自己给女儿戴的珍珠,女儿则坚持是自己所为,母女争相承担罪责。

诗人用"感人犹馀事"点明故事的核心——母女互相保护的深情已经超越了普通事件的意义。"慈孝可通天"则升华主题,认为这种亲情能感动上天。官员被感动得无法判决("吏劾不忍决"),最终母女捐出珍珠化解了危机。

诗的后半部分转为议论,称赞这种家庭美德("风教")应该被弘扬,特别表扬了后母的贤德——因为后母对非亲生女儿也能如此牺牲,更显难得。

全诗通过具体故事传递了三个层次:
1. 亲情的力量可以超越法律条文
2. 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成全最能打动人
3. 这种美德应该成为社会风尚

诗人用平实的叙事引发思考,没有说教却让人自然感受到:真正的美德往往体现在危难时刻的选择中,而社会的进步需要弘扬这种人性光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