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亡妻香祖诗二十首(选七) 其四

深山多豺虎,中原多盗贼。
猛虎犹可防,大盗能移国。
人权重宣言,斯理世所识。
自由当保障,固弗限南北。
奈何文奸言,哇声而紫色。
萧墙起干戈,萁豆煎不息。
骊山土忽焦,昆池灰尽黑。
幸福竟如斯,会见人相食。
当年苦专制,小民尚能活。
今尊为主人,仓皇弃家室。
流离数百万,厥罪犯何律。
嗟君欲逃死,古寺忍饥渴⑴。
痴女夜半啼,忍泪不敢落。
暑湿中羸躯,一病遂到骨。
伟人兴正高,志士心弥热。
谁知破屋中,冤魂暗呜咽。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悼念亡妻的作品,但其中融入了对当时社会动荡的深刻批判。全诗用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乱世中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诗歌开头用"豺虎"和"盗贼"比喻社会上的各种祸害,指出公开的恶势力(猛虎)还能防备,但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大盗)才是真正危害国家的祸根。作者讽刺那些满口"人权""自由"的当权者,实际上却在制造内乱,让同胞自相残杀。

中间部分描绘了战争带来的灾难景象:骊山焦土、昆明池灰烬,暗示战火摧毁了一切。最讽刺的是,老百姓在专制时代尚能苟活,如今号称"当家作主"了,反而要流离失所。数百万人无家可归,却不知自己犯了什么罪。

最后回到悼亡主题,写妻子带着女儿在古寺避难的情景:孩子半夜啼哭不敢出声,潮湿闷热的环境让妻子染病身亡。而就在普通人家破人亡时,那些"伟人志士"还在高谈阔论理想。破屋中的冤魂与外面的喧嚣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了乱世中平民的无力与悲哀。

全诗通过家国同构的写法,把妻子之死放在时代背景下,既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也揭露了战乱年代统治者虚伪、百姓遭殃的社会现实。语言直白有力,情感沉痛而愤怒。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