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桥

洛阳天津桥,乃是隋所造。
炀帝久巳亡,斯桥犹自好。
云昔创建初,督役苦凌暴。
万姓困莫当,妻孥不相保。
衅石皆膏脂,涂地总肝脑。
虽能不日成,未免逆天道。
自从登綵舟,甘向扬州老。
桥上虽繁华,龙舆不复到。
空馀杠与梁,纵横走群盗。
吁嗟炀帝心,何事太颠倒。
人意既巳离,安能事穷讨。
汴水日夜流,波涛终浩浩。
似有哀痛音,怨君苦昏眊。
我来数经过,临风亦嗟悼。
何必闻鹃声,自然伤怀抱。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天津桥为切入点,深刻揭露了隋炀帝的暴政和历史的教训。

开篇用"洛阳天津桥"点明地点,通过"炀帝久已亡,斯桥犹自好"的对比,暗示暴君虽死,但暴政的痕迹仍在。接着用"督役苦凌暴"等句生动描绘了建桥时百姓的苦难,连妻子儿女都难以保全,连石头都浸透了百姓的血汗。

中间部分写隋炀帝建桥后只顾享乐,"甘向扬州老"的奢靡生活与"纵横走群盗"的乱象形成鲜明对比。"吁嗟炀帝心"直接点出统治者的昏庸,指出失去民心必然导致灭亡。

结尾处诗人触景生情,"汴水日夜流"的意象既象征时间流逝,又暗含历史评判。流水声仿佛在诉说百姓的哀怨,让后人经过时都不禁感伤。最后"何必闻鹃声"的感叹,说明不需要杜鹃啼血的典故,单是看到这座桥就足以让人痛心。

全诗通过一座桥的兴衰,以小见大地展现了暴政必亡的历史规律,语言平实却饱含深意,让读者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感受到民生疾苦和治国之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