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中秋之夜,诗人独自在异乡望月时的复杂心情。
前两句开门见山:面对象征团圆的明月,诗人却只能无奈叹息,因为美好的中秋夜总是在他乡度过。"唤奈何"三个字特别生动,像是一个人对月长叹的声音。
中间四句形成对比:酒席上没有老朋友一起赏月聊天,只能独自写诗唱歌排遣寂寞。诗人知道此刻月光同样照亮着家乡,但正是这明亮的月光,反而让漂泊的愁绪更浓烈了。这里"朗照"与"旅愁"形成强烈反差,月光越亮,愁绪越深。
最后两句突然转折:诗人自嘲像块"寒毡"(比喻贫寒窘迫),在功名路上总是落后于人。面对月亮(素娥),连诉说雄心壮志都觉得羞愧。这种自我调侃中藏着深深的不甘和失意。
全诗妙在把中秋月亮的"圆"和人生的"不圆"对照着写,用热闹的节日反衬孤独,用明亮的月光凸显愁绪。最后那个自比"寒毡"的比喻尤其精彩,让读者看到一个失意文人对着月亮苦笑自嘲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