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见首座

借得茆斋傍涧泉,新年乐事胜常年。
诗逢得意犹藏稿,琴畏知音自断弦。
鲸浪粘天思渡海,狼烽照夜忆游边。
嶮途试尽身犹在,来共看云听雨眠。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新年时的闲适生活与复杂心境,充满生活哲理和人生感慨。

首联写居住环境:诗人借住在山涧旁的茅草屋里,新年比往年更快乐。用"傍涧泉"带出清新自然的隐居氛围,"胜常年"暗示对简单生活的满足。

颔联展现文人风骨:写出好诗反而把稿子藏起来,因为怕遇到知音而故意把琴弦弄断。这两句用反常的举动,表达诗人不随波逐流、保持独立人格的态度,也暗含"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

颈联笔锋一转:看到滔天巨浪就想到渡海,望见烽火狼烟又忆起边疆。这两句突然从宁静转向壮阔,揭示诗人表面隐居,内心仍怀有建功立业的壮志,平静生活下暗涌着豪情。

尾联回归淡然:经历过无数艰险依然健在,如今只愿与人共享观云听雨的闲适。"嶮途试尽"四字浓缩了半生坎坷,而"看云听雨眠"的结尾又归于平淡,体现诗人历经沧桑后的通透。

全诗就像一杯好茶,初品是隐居的闲适,细尝能感受到壮志未酬的苦涩,最后回甘的是看透世事的淡然。诗人通过日常生活的片段,巧妙展现了中国文人既向往田园、又心系天下的矛盾心理,以及最终选择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释善珍

释善珍(一一九四~一二七七《续补高僧传》作生绍兴甲寅,卒嘉定丁丑,误提前了一个甲子),字藏叟,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东)人,俗姓吕。年十三落发,十六游方,至杭,受具足戒。谒妙峰善公于灵隐,入室悟旨。历住里之光孝、承天,安吉之思溪圆觉、福之雪峰等寺。后诏移四明之育王、临安之径山。端宗景炎二年五月示寂,年八十四。有《藏叟摘稿》二卷。事见《补续高僧传》卷一一、《续灯正统》卷一一。释善珍诗,以日本宽文十二年藤田六兵卫刊本(藏日本内阁文库)为底本,编为一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