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中秋之夜的阴雨景象,以及诗人在这种环境下的内心感受。
开头两句“疾风掠雁不成行,常岁中秋无此凉”描绘了中秋之夜的风很大,吹得大雁都飞不整齐,而且这个中秋格外寒冷,与往年不同。这里通过对比,突出了今年中秋的特别之处。
接下来的两句“万里阴云围野郭,中宵落叶响回廊”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阴冷和萧瑟。阴云密布,笼罩着整个村庄,半夜里落叶的声音在回廊中回荡,给人一种孤寂和凄凉的感觉。
第五、六句“苍茫天地容吾老,寂寞山林识夜长”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觉得自己在广阔的天地中渐渐老去,而寂寞的山林也仿佛懂得这漫漫长夜的孤独。这里既有对自身命运的思考,也有对自然环境的共鸣。
最后两句“犹似姮娥未忘世,天衢隐递发孤光”借用了神话中嫦娥的意象,暗示着虽然人间充满了孤独和寒冷,但天上依然有一丝微光在闪烁,仿佛是嫦娥对世间的眷恋。这微光给了诗人一丝慰藉,也象征着希望的存在。
整首诗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阴雨和寒冷,表达了诗人在孤寂中的感慨和对希望的期盼。诗中既有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也有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读来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孤独与淡淡的希望。
刘诜
(1268—1350)吉安庐陵人,字桂翁,号桂隐。性颖悟,幼失父。年十二,能文章。成年后以师道自居,教学有法。江南行御史台屡以遗逸荐,皆不报。为文根柢《六经》,躏跞诸子百家,融液今古,四方求文者日至于门。卒私谥文敏。有《桂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