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天封塔时的所见所感,语言直白却充满画面感。
首联“突兀出层空,明州尽眼中”写塔的高耸——它拔地而起,直插云霄,站在塔顶,整个明州(今宁波)的景色尽收眼底。这两句用夸张的手法,突出塔的雄伟,也暗示诗人登高望远的豪迈心情。
颔联“下方疑作雨,上界只生风”进一步写塔的高——站在塔顶,低头看下方云雾缭绕,仿佛要下雨;抬头看上方,只有呼啸的风声。这里用“疑”字,巧妙写出塔高入云,让人分不清是雨是雾的错觉,而“只生风”则衬托出塔顶的孤高与空旷。
颈联“西日沈红树,东流接海宫”转向远景——夕阳西下,染红了远处的树林;向东望去,河流蜿蜒,仿佛与大海相连。这两句色彩鲜明(红树、海宫),动静结合(落日、流水),勾勒出一幅壮阔的黄昏图景。
尾联“仰高应咫尺,吾欲愬苍穹”是情感的升华——诗人仰望苍穹,感觉天近在咫尺,甚至想向它倾诉心声。这里的“愬”(诉说)字,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澎湃,或许是对天地之大的感叹,或许是对人生理想的追求,留给读者无限遐想。
全诗的精髓:
1. 以高写壮:通过塔的高耸、视野的开阔,展现壮丽的自然景象和诗人开阔的胸襟。
2. 虚实结合:实写登塔所见,虚写“欲愬苍穹”的豪情,虚实相生,耐人寻味。
3. 语言通俗却意境深远:没有生僻字,但通过“疑作雨”“接海宫”等生动比喻,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魅力所在:
诗人用简单的语言,把登高望远的常见体验写得气势磅礴。即使今天读来,我们也能感受到那种站在高处、心旷神怡,甚至想对天呐喊的冲动。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的热情,跨越时空,依然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