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于1943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诗人经过湖南汨罗江(屈原投江的地方),借古喻今抒发忧国思乡之情。
前两句"烽烟欲蔽楚天高,春草江南入梦遥"用对比手法:抬头看见战火硝烟几乎遮住了楚地天空,低头想起江南春草只能在梦中相见。战火与春草、现实与梦境形成强烈反差,凸显战争对美好生活的破坏。
后两句"行到潇湘肠断处,乡思无那诵离骚"写诗人走到屈原投江的潇湘之地,思乡之情难以排解,只能通过诵读《离骚》来寄托愁绪。这里巧妙地把个人乡愁与屈原的爱国情怀联系起来,让读者感受到乱世中知识分子的共同悲怆。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欲说还休"的含蓄情感:没有直接哭诉战争苦难,而是通过春草、离骚等意象,让读者自己体会那种望不见故乡、走不出战火的深沉痛苦。就像我们今天想念某个再也回不去的地方时,可能也会默默翻看老照片一样,这种含蓄的表达反而更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