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夜泊夷陵(今湖北宜昌)时的所见所感,既有对眼前景色的细腻刻画,又融入了深沉的历史感慨。
前四句写景:
江岸雾气笼罩着荒凉的草地,江水向东流去,平静如铺开的绸缎。刚出三峡的江水在城边奔腾喧嚣,而岩壁旁的渔火在雨中显得格外孤单。这些画面动静结合(喧闹的江水vs孤寂的渔火),用"暗""寒""孤"等字眼传递出萧瑟的氛围。
后四句怀古:
诗人联想到这片土地的历史风云:
- "秦灰未冷还兴楚"暗指秦朝暴政虽短暂覆灭,但楚地(夷陵属楚)的抗争精神未灭(如项羽灭秦)。
- "汉鼎难安可恨吴"指三国时吴国夺取荆州、夷陵之战等纷争,导致汉室难以安定。
最后两句感慨千年历史如昨日般清晰,夜深独坐时不禁抚须沉吟,流露出对历史兴衰的惆怅。
全诗精髓:
表面是夜泊写景,实则借夷陵的地理特点(三峡出口、兵家必争之地)串联起秦末楚汉、三国吴蜀等历史事件,展现个人面对历史长河时的渺小感。江水的永恒流动与渔火的微弱孤独形成对比,暗示历史洪流中个体的苍凉心境。
潘希曾
潘希曾,浙江金华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因灾异奏陈八事,指斥近幸。出核湖广、贵州军储还,不赂刘瑾,刘瑾大怒,矫诏廷杖除名。刘瑾伏诛,起迁吏科右给事中。嘉靖中历太仆卿,伏阙争大礼。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迁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筑长堤四十余里,期年而成。历兵部左右侍郎。嘉靖十一年(1532)五月初四日卒于官,年五十七。赠兵部尚书。有《竹简集》及《奏议》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