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三教三隐三仙三贤画轴
瞿昙李耳东家丘,不生虞夏生衰周。
世乱杀夺无时休,佛现身作大慈舟。
老务静治销戈矛,孔以笔诛著春秋。
学佛亦有绝世流,学老曾见飞升不。
晨后三人师孔氏,气节虽同穷达异。
渊明不仕义熙岁,倾家酿秫供一醉。
翰林谪仙与苏二,卒以蛾眉招众忌。
脱靴偶忤高力士,触拨玉环良细事。
谁知绍述丞相嗔,铜驼陌上荒荆榛。
僧伽拥扶度鲸海,虑酋过坟禁樵採,
使我掩卷增感慨。
世乱杀夺无时休,佛现身作大慈舟。
老务静治销戈矛,孔以笔诛著春秋。
学佛亦有绝世流,学老曾见飞升不。
晨后三人师孔氏,气节虽同穷达异。
渊明不仕义熙岁,倾家酿秫供一醉。
翰林谪仙与苏二,卒以蛾眉招众忌。
脱靴偶忤高力士,触拨玉环良细事。
谁知绍述丞相嗔,铜驼陌上荒荆榛。
僧伽拥扶度鲸海,虑酋过坟禁樵採,
使我掩卷增感慨。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通俗的语言讲了三类历史人物(佛教、道教、儒家)和三位隐士、三位文人的人生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乱世中不同人生选择的思考。
全诗分为三部分:
1. 第一部分用"瞿昙(佛陀)、李耳(老子)、东家丘(孔子)"三个外号开头,幽默地指出这三位圣人都生在乱世(周朝衰落时)。作者认为他们各自用不同方式应对乱世:佛陀用慈悲救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用文字记录历史。
2. 第二部分写三位隐士(陶渊明等)虽然都学孔子,但命运不同。特别提到陶渊明宁可穷困也要辞官喝酒,暗含对坚守气节者的赞赏。
3. 第三部分讲李白、苏轼等三位文人的遭遇:李白因让高力士脱靴得罪权贵,苏轼因政治斗争被贬。最后用"铜驼陌上荒荆榛"的景象,暗示再辉煌的时代终将荒芜,而真正有价值的精神(如僧伽的德行)会被后人保护。
全诗亮点在于:
- 用外号称呼圣人(如叫孔子"东家丘"),打破严肃感
- 通过对比展现不同人生选择(做官vs隐居)
- 结尾的荒凉景象与前文形成强烈反差,突出历史沧桑感
- 最后一句"掩卷增感慨"直接点明读史产生的共鸣
本质上是在说:乱世中有人救世、有人避世、有人记录历史,但最终名利都会消失,唯有高尚品格能被铭记。这种对历史人物的平视视角和人生选择的思考,至今仍能引发读者共鸣。
释善珍
释善珍(一一九四~一二七七《续补高僧传》作生绍兴甲寅,卒嘉定丁丑,误提前了一个甲子),字藏叟,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东)人,俗姓吕。年十三落发,十六游方,至杭,受具足戒。谒妙峰善公于灵隐,入室悟旨。历住里之光孝、承天,安吉之思溪圆觉、福之雪峰等寺。后诏移四明之育王、临安之径山。端宗景炎二年五月示寂,年八十四。有《藏叟摘稿》二卷。事见《补续高僧传》卷一一、《续灯正统》卷一一。释善珍诗,以日本宽文十二年藤田六兵卫刊本(藏日本内阁文库)为底本,编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