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挽联是替别人写给欧阳家的母亲,用巧妙的历史人物对比,表达对逝者的敬重和哀思。
上联(前两句)用苏轼(东坡)和欧阳修(六一翁)两位文豪作比:作者谦虚地说自己哪敢和苏轼相比,但欧阳修生前很赏识自己,夸他有王船山(明末思想家)那样的才华。这里既抬高逝者家族(欧阳家),又含蓄自谦。
下联(后两句)用周瑜(公瑾)和孙策的典故:说欧阳母像爱惜周瑜那样关爱晚辈,八十年来一直关心作者生活。如今老人去世,作者就像失去依靠的孙策(周瑜死后,孙策在道南堂悼念他),只能空对灵堂悲伤。
全联亮点在于:
1. 用四位历史名人作类比,既显文采又不堆砌
2. 通过"奖借/存问"等细节体现长辈对晚辈的真情
3. "痛于今不见"直白道出悲痛,与前面典雅用典形成情感张力
4. 双线并行:既写欧阳母的仁厚,又暗含作者知恩图报之心
就像用古人故事拍现代电影,让普通读者既能看懂典故背后的情感,又能感受到文字间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