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清晨游山的闲适画面,充满生机与禅意。
清晨时分,诗人坐着竹轿离开寺庙("篮舆"是竹轿,"宝坊"指寺庙),沿着野塘山路前行,满眼都是春光。穿过松树林影后走上平坦小路,这时听到钟声从高处传来——说明诗人正从山脚往高处走,暗示寺庙位于山顶。
五六句用颜色对比展现春日美景:溪边青草和流水上下都是碧绿色,菜花和杨柳则呈现出深浅不一的黄色。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拄着藜杖的诗人劝自己不要匆匆赶路,既然有同伴一起春游,何必着急呢?这既是对春光的珍惜,也暗含禅宗"活在当下"的智慧。
全诗通过移动的视角(从山脚到山上)、明快的色彩(碧绿与鹅黄)、悠扬的钟声,营造出清新愉悦的春日氛围。最后两句尤其打动人心,提醒我们在忙碌生活中也要学会慢下来,细细品味身边的美好。
高翥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音同“著”)。字九万,号菊磵(古同“涧”),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是江南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2岁那年,游淮染疾,死于杭州西湖。与湖山长伴,倒是遂了他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