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诗人乘船经过彭蠡湖时,远远望见庐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尘世烦扰的超脱。
首句“扁舟过彭蠡,远远见匡山”,诗人乘着小船经过彭蠡湖(即鄱阳湖),远远地看到了庐山。这里的“匡山”是庐山的别称。简单两句,勾勒出一幅江湖舟行、远山在望的画面。
接下来的“巨石危将堕,阴云去复还”,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庐山的巨石仿佛要坠落下来,阴云在山间来回飘荡。这两句既写出了庐山的险峻,又给人一种动态的美感,仿佛山与云在互动,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平铺三百里,高出九霄间”,诗人进一步描绘庐山的广阔与高耸。庐山绵延三百里,仿佛平铺在地面,却又高耸入云,直插九霄。这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突出了庐山的雄伟气势,给人一种震撼之感。
最后两句“久在风尘际,览观心自閒”,诗人感慨自己长期在尘世中奔波,此刻看到如此壮丽的自然景色,心情顿时变得悠闲自在。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烦扰的厌倦,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与超脱。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写庐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的超脱。诗中既有对山水的生动描绘,又有对内心情感的细腻表达,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解缙
解缙(1369年-1415年),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明朝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务。解缙以才高好直言为人所忌,屡遭贬黜,终以“无人臣礼”下狱,永乐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冻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赠朝议大夫,谥文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