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
君不见汉党祸,龙门侣。
明党祸,东林起。
杀尽膺滂汉已亡,可怜明室还如此。
节义纲常在士人,谁知翻出屠沽里。
驾帖来拘周大夫,汹汹万口如潮水。
缇骑恶,如虎兕,掷银铛,囚敢尔。
一时愤激罢都市,万拳奋击加以履。
毙一馀逃窜如豕,抚臣色似灰,监司魄已褫,飞章告变急如矢。
斯时当伫是童昏,牵鼻由人任随诡。
大阉放手能杀人,祸变恐遭全吴累。
明纲虽恶民气美,慷慨挺身五男子。
事后自认输众人,不惜甘心同一死。
吁嗟夫,生不必褒衣大袖有儒行,死不必爵食感恩萦其膺。
秉彝之好不能已,血性所使原其情。
又不见路旁坎,要离坟,视尔行为,愧煞此五人。
明党祸,东林起。
杀尽膺滂汉已亡,可怜明室还如此。
节义纲常在士人,谁知翻出屠沽里。
驾帖来拘周大夫,汹汹万口如潮水。
缇骑恶,如虎兕,掷银铛,囚敢尔。
一时愤激罢都市,万拳奋击加以履。
毙一馀逃窜如豕,抚臣色似灰,监司魄已褫,飞章告变急如矢。
斯时当伫是童昏,牵鼻由人任随诡。
大阉放手能杀人,祸变恐遭全吴累。
明纲虽恶民气美,慷慨挺身五男子。
事后自认输众人,不惜甘心同一死。
吁嗟夫,生不必褒衣大袖有儒行,死不必爵食感恩萦其膺。
秉彝之好不能已,血性所使原其情。
又不见路旁坎,要离坟,视尔行为,愧煞此五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明朝末年五位普通市民为正义挺身而出、慷慨赴死的壮烈故事。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历史背景
诗人用对比手法开篇:东汉和明朝都发生过"党祸"(政治迫害),但明朝更可悲——东汉迫害名士导致亡国,明朝却还在重蹈覆辙。当时太监魏忠贤专权,周顺昌等正直官员被抓,激起民愤。
2. 事件经过
描写了惊心动魄的市民抗暴场景:当凶恶的锦衣卫(缇骑)来抓人时,苏州市民像潮水般涌来。他们愤怒地扔银钱砸枷锁,用拳头和鞋子痛打衙役,当场打死一人。吓得地方官员面如死灰,急忙上报朝廷。
3. 五人精神
最感人的是五位普通市民(可能是屠夫、商贩等底层人)主动认罪赴死。诗人赞叹:真正的英雄不一定穿儒生长袍,也不为功名利禄,就是普通人凭着热血天性做出的选择。结尾更用春秋刺客要离作对比,说这位古代侠客看到五人的行为都会羞愧。
全诗亮点:
- 用"掷银铛""加鞋履"等生动细节还原抗暴现场
- "血性所使"四字点明普通人也能爆发的正义力量
- 最后反问句强化感染力,让读者自然产生敬意
这既是历史记录,也是对"小人物大勇气"的礼赞。直到今天,这种不畏强暴、舍生取义的精神依然令人动容。